濟南普業生產的微機屏顯液壓萬能試驗機要用于金屬、非金屬材料的拉伸、壓縮、彎曲、剪切、剝離、撕裂等力學性能試驗。該機型為油缸下置,雙空間框架結構,拉壓間距可自動調節,液壓自動夾具,設置手動控制方式。控制單元由液壓系統完成,試驗數據由計算機采集分析,可任意存取,并可實現數據和曲線的再分析,局部放大和數據、試樣、環境、測試條件再編輯,能自動求出材料的各項力學性能指標,并打印出完整的試驗報告和曲線。
制造業對于就業的貢獻在減弱,而壞消息是,這個貢獻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弱。今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工博會上,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無外乎是展會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各類機器人。大規模的機器人作業不再只是科幻畫面,已經成為現實。
“目前生產流程中的金屬件的沖壓環節都已經被機器人取代了。”倪嘉文表示。在他看來,除了一些精細化工的環節仍不能替代手工作業,但對于大批量的產品生產而言,機器人越來越多的占據現有的工位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6860臺,同比增長41%,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但是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25,遠低于韓國的347、日本的339,不足國際平均水平58的一半。
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機器人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工信部將從設專項基金、建立準入制度等八個方面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也會出臺機器人產業扶持政策,目標是到2020年, 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臺以上。
事實上,機器人只是制造業升級轉型對于既有生產方式和人力資本使用產生沖擊和重構的一個縮影。在工博會上,各家主要的設備制造商紛紛都已經將系統和生產管理的數字化、信息化和自動化的作為“賣點”。機器人將替代我們的工作,我們似乎有理由為此感到擔心。然而,換個角度看,從流水線上被解放出來的工人何嘗不是打開了另一扇生產力之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制造業正在進行的數字化、自動化轉型對于提升中國的人力資源使用效率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消息。不被流水線束縛的雙手和頭腦將有機會產生出更多的價值。 |